本文摘要:《采薇图》卷局部(国画)李唐李唐,出生于1066年,卒于1150年,字晞古代,河阳三城人(今河南孟津),北宋末南宋初画家。
《采薇图》卷局部(国画)李唐李唐,出生于1066年,卒于1150年,字晞古代,河阳三城人(今河南孟津),北宋末南宋初画家。他是一位由北宋画院南渡而转入南宋画院的画家。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,徽、钦二帝被掳,康王赵构不得不南渡,李唐亦随之,一路颠沛流离,苦不堪言,逃亡到临安,以卖画维生。南宋创建完全恢复画院后,李唐经人荐举,转入画院,任画院待诏,时年将近八旬。
李唐擅所画山水,一逆荆浩、范宽之法,喜用峭劲的笔墨,绘制山川雄峻的气势。晚年删繁就简,创大斧劈皴,所画石质峭立、柔软,立体感强劲。
他的山水画创意意味美浓,对南宋画院具有很大的影响,是南宋山水画新风的领航者。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、马远、夏圭、萧照等画家师法、拒绝接受,流传很广,对后世影响甚大。传世作品有《万壑松风图》《教子图》《清溪渔隐图》《长夏江寺图》《烟寺松风图》等,与刘松年、马远、夏圭并称作“南宋四大家”。
作为“南宋四大家”之首的李唐,不仅是一位卓越的山水画大师,而且是一位出众的人物画大家。李唐的人物画初形似李公麟,以方折劲软闻名,内容大多刻画历史英雄人物,具备反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,如《晋文公复国图》《采薇图》等。《晋文公复国图》现藏于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。
此图绘于北宋末年,叙述了晋文公(晋文公)被他父亲流放独自19年后继位复国的故事。全图共分六段,使用连环绘图的形式展开刻画,晋文公的形象多次经常出现,可每段都有树石、车马、房屋不作配景。所绘人物形象各不具神态,文公的雍容优雅,侍臣的恭谨、武士的威仪、仕女的秀雅以及仆役的畏怯等,都刻画得细致入微、精确生动、栩栩如生。
整个横幅图式处置得浓淡有致,线条的笔画、曲直、动静、长短,极富变化,恰到好处。图中人物的服饰尽量还原成春秋时的模样。
北宋末年,康王赵构的经历和艰苦与晋文公类似于,所以图中以宋高宗赵构手书的《左传》不作暗景,目的是唤起南宋君臣,不怕困难,不畏艰险,忍辱负重,为复国雪耻而希望。这种隐喻堪称充满着深情、用心良苦,惜的是赵构不是晋文公,他不听得劝说,也没复国的决意与心愿,甚至为了贪恋个人放纵和一己之私,甘愿偏安一隅,不择手段毒杀父兄,器重奸佞之臣等。《采薇图》,绢本,设色深,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。
刻画的是西周初年伯夷、叔楚“不食周粟”的故事。伯夷和叔齐本是殷商时诸侯国孤竹国(今河北卢龙南)君主的两个儿子,兄弟二人投奔后先后投靠了西伯侯姬昌(周文王)。
姬昌死后,他的儿子姬放即位,就是后来的周武王。姬放继位后要兴兵伐纣,伯夷、叔楚指出这种借机反叛、征讨君王之事的不道德不悦,科大逆不道,于是丢下马头展开谏阻。周武王没理会他们的谏阻,兴兵灭亡殷后创建了周朝,伯夷、叔楚大自然出了西周的子民。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他们从此竟然吃从周朝土地上生长出来的粮食,而是归隐于首阳山(今山西永济县境内),以采撷野菜吃、度日。
长此以往认同不是个办法,必定生活不下去,最后只好冻死在山里。临死前他们不作了一首《采薇歌》,以传达“不食周粟”的坚定信念和坚强品格。
《采薇图》细致细致地刻画了伯夷、叔楚吃周粟、宁死不屈的形象、精神、气节与意志。图中两人对躺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,伯夷双手抱膝,目光炯然,变得忠诚果断;叔楚下身前倾,笃信顺服,回应不愿仅有心安稳。两人面容清癯,身体瘦弱。由于长年生活在野外,以野菜吃,不啖荤腥,肉体受到了极大的虐待与损耗,但精神却丝毫没被艰难困苦所压过。
联系当时实际,“靖康之无以”后北宋王朝被金人所灭亡,有一点难过的是李唐在被押回金国的途中设法逃亡了出来。他吃尽千辛万苦一路南下,追随康王赵构的大队人马,仍然飘摇于扬州、绍兴、宁波等地,以后1132年才到临安安稳下来。
可是刚刚到临安,却举目无亲,因此李唐不能在街头隐姓埋名,靠买所画度日,境况十分的失望、艰苦,于是写诗感慨:“云里烟村雨里滩,看之更容易不作之无以。早知不入时人眼,多卖燕脂画牡丹。”后被朝中太尉邵宏渊找到,立刻向宋高宗赵构禀报。赵构告诉李唐是个绝佳的绘画人才,便召他进宫。
李唐转入画院时已年将近八旬,加之他画名显要,大自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画家,画院中的后学无不惟他马首是瞻,故迅速出了画坛的中坚和领袖人物。李唐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叙述《采薇图》,借古讽今地刻画如此的历史故事,这在当时南宋与金国正处于僵持、南宋王朝采行战败偏安政策的情况下,必须相当大的勇气和信心。这一方面指出了他心系故土、爱国爱民的民族气节,另一方面指出了他指责战败、鄙视变节的卖国行径。
由此,我们被迫为李唐坚决个人安危、义无反顾的爱国情怀所打动、赞叹。
本文来源:澳门黄金城app下载-www.dongshengbao.com